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投公司的作为分析

来源:全国城投联络会

日期:2014.05.04 阅读:4668

    在经济增速回调、财政增收困难、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房地产和土地管理调控持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环境不理想,城投公司运转困难,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仍简单将城镇化等同于政府投资“造城”,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将更加严峻。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下年度经济工作,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观点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高频词汇。
城镇化已不仅仅是强调“城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对现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补充修正,是对城镇化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城镇化内涵的进一步明确,即要把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
鉴于此,今后的城镇化将走出粗放式投资基建、造城思路,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给城投公司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提高城镇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
过去城镇化的发展不仅给大城市带来容量不足、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也给中小城镇带来发展粗放、低效的问题。近年来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许多城市均冠以“低碳、生态、环境能源”等标签,这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应包括大量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另外,针对大型城市人口流动负荷过重,要求城市交通、城市群内部城际交通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必须跟上,这对承担城建任务的城投公司来说,都是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致力于实现“产城融合”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是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要求,而2012年我国非农就业占比为67.3%,城镇化率为52.37%,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引导工业化粗放速度型向集聚效益型转型。在这方面城投公司应依照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投资引导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致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各层次服务业,吸纳农民向城镇转移。此外,因产业布局带来的城市新区、工业园区、综合开发区等配套设施建设也是城投公司涉足的重点。
    (三)推动中小城镇建设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的不平衡,大城市建设速度快、水平高、资金充裕,而且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枢纽重点主要分布于大城市,并已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建设推动速度缓慢、层次相对较低,资金缺乏,而且交通、能源的二级网络及相关节点建设主要分布于中小城镇,正处于起步阶段。“差距越大,潜力越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中小城镇建设,其投资空间也非常大,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中小城镇的建设中去也是当前城投公司发展的重要机遇。
    (四)注重“以人为本”,改善广大居民福利
新型城镇化必须要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上来,切实使得广大居民福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得到改善。对于进城农民而言,要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变,作为城镇化居民应有的社会福利必须予以保障,这就涉及到医疗、教育、居住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色产业”方兴未艾,涉及到医疗看护、养老院建设、生态环境改造等多个领域,因此投资需求巨大。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面临的融资压力分析
自1998年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进步,2012年我国的城市人口达到6.99亿,如果按人口的城镇化转移来算,城镇化率已上升至52.57%,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期。但如果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的质量要求,地方政府将面临着融资方面的巨大挑战:
    (一)城镇化进程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转移的人口规模和所需的城镇化建设资金十分庞大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通常在达到70%以后才会基本稳定。在未来10年,按照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计算,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将超过1300万。按通常标准,一个农民工转移到城市所需投资平均为15万元,因此全国需要年均总投资大致在2万亿,这意味着未来城镇化的资金投入必须保持大幅增长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二)传统的城镇化资金来源面临各种现实约束,难以满足高速城镇化进程的实际需求
其一,受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我国的GDP增速有所降低,预计未来l0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将从目前的20.1%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其二,我国的住房需求可能在2017年左右达到顶点,这意味着此后土地相关收入将难以持续上升。其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积累决定了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债务融资也将很快面临现实瓶颈。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0.44万亿元,增长12.94%。2013年8月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审计,对此虽说平台债务总体可控,但形势不容乐观。
    (三)城投行业管理趋于规范,增加城投公司融资难度
在经历了2009年信贷大潮和“4万亿”的投资刺激之后,城投公司快速发展,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较好的资金保障,但也带来了诸如负债多,融资方式有待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财政和土地依赖性强,偿债风险高等问题。对此,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19号文,明确规定将对城投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自此开始,银监、央行、国土、发改、财政等国家几大部委接连发文,从融资、资金投向、土地运作风险等各口径对城投行业的进行了大力度和持续性地整肃规范,城投公司的融资渠道和方式被规范和束缚,融资难度增加。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投公司的作为
    (一)引导产业投资,实现产融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上发挥引领作用,指引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市民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在城镇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所以说农业转移人口要实现就业城镇化,需要城镇的产业支撑,在此前提下,城投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项目资金用作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中,带动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市民收入。
    2、要起到催化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增长的交互作用
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催化作用,以平台作为催化剂,通过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来引进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有效发挥金融中介的资源作用,服务于本地实体经济,通过“产融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二)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美好宜居城市
    1、推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建设
    以城市发展规划为根本,依托政府定位,推动城市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布局园区基础设施领域、产业主导领域,发挥资金的引导性,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统筹新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向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延伸,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新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等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2、加快老城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快中心城区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以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为基础,按照职能定位,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城市路网,着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镇供水设施、燃气管网、地下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宜居水平。
    3、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关于保障性住房的要求,城投公司应承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新就业等各类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在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职工公寓、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让市民住有所居。
    4、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根据城投公司职责定位,致力于提高供水、排水等各类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公交车辆、社区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另外,城投公司还应挖掘城市资源,推进地下交通、停车场、商业设施等多种形式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美化城市的基础上,壮大自身实力。
    5、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
    城投公司应把握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会同当地基层组织推进道路、桥梁、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和社区的综合环境整治,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扩大城投公司的业务领域。
    五、结束语
    城镇化不仅是吸引农民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更应注重农民到城镇后的安居乐业。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市的扩容、宜居水平的提升,还会涉及到城市区域行政建制调整、户籍改革、土地指标调整、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政府职能关系密切,而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投资融资的重要主体,应借助新型城镇化这一发展契机,在职责范围内发挥城市建设、产业引导的作用,在支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同时,实现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自身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