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地方债化解:“阵痛”过后才是黎明

来源:期货日报

日期:2014.03.17 阅读:3822
  分析人士:在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债市信用风险或大于利率风险
  
  昨日,在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的环节,国外媒体提的第二个问题便是“金融与债务风险”。
  
  “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表示,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很多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下一步,将采取包括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地方债“总体可控、局部风险”
  
  2013年,历时两个月时间,中央审计署首次摸清了从中央到乡镇五级政府的政府性债务底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万亿元。
  
  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天,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地方债目前总体处于安全区之内,风险主要来自不透明、不规范以及某些局部、某些项目。“总体可控、局部风险”这八个字即是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据了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地方债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堆积。据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部主管周文渊介绍,2011年,地方债务问题曾被高度关注,当时对政策融资平台贷款和城投债券的监管有所加强。但正是因为严格的监管,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出现非标化倾向,即通过信托等非标准债券来融资,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持续增加。
  
  周文渊认为,地方政府债务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投资主导;二是现有经济体的所有制结构中,地方政府成为投资主体;三是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决定了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庞大的投资计划,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固定资产和产能,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杠杆融资的模式,也带来了债务率的持续上升。
  
  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员袁志辉还提到,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主要是因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对称。“地方主要税收收入上缴中央,造成地方财政实力有限,但是地方却要承担较多的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导致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攀升。”
  
  实际上,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方式没有改变之前,地方债得到了“默许”。袁志辉说,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地方政府存在一种叫做“唯GDP论”的政绩观。“大规模举债搞基建推高GDP,成为地方官员美化政绩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使得债务规模快速增加。”
  
  地方政府需戒掉“经济鸦片”
  
  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各级地方两会就已经开始关注债务数据统计,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6份报告涉及这一问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紧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成为媒体追访的热门人物。他频繁被问:地方政府背负的巨额债务,到底怎么还,政府会不会破产等。“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他通常这样回答,但也在公共场合严肃地表达过:一些干部政绩观扭曲,为了单纯追求GDP或城市大变样,盲目举债,借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还。
  
  董大胜还提出建议称,为规范地方举债,未来中央要把债务风险纳入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据悉,广东省揭阳市已经开始尝试,对辖区内的5个县进行经济财政金融状况的动态分析,并根据一系列的参数,对政府的经济状况进行信用评级。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参与了这套信用评级体系的设计。两会上,他提出建议称,要建立债务扩张汇报制度,对预算外债务扩张,政府应向本级人大说明情况,各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有权否决不合理的政府借债行为。
  
  “过去地方政府债务飞速膨胀既有片面政绩观的驱动,也有缺乏有效监管的放纵,在某种程度上,地方债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经济鸦片’,欲罢不能。”蔡洪滨说。
  
  “借新偿旧”只是权宜之计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将有1000亿元城投债券到期需要兑付。事实上,部分项目尤其是未完工的项目,存在无法按期偿还的问题,如果强行还债,势必造成一部分地区的项目大面积“瘫痪”,这也为业内人士广泛关心。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阳光”融资、“实行债务重组”是一项重要举措。他提到,未来将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
  
  “发改委的政策是理性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周文渊评价道,这个政策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性的问题,为后续债务稀释创造了条件,为经济的软着陆创造了有利环境。
  
  新债不停发,旧债还未偿,这种“滚雪球”式的借债,能撑多久?恐怕很难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金“滚”不下去,以县级政府为代表的那些缺乏持续造血以及融资能力的地方平台,将是最先倒下的一批。袁志辉说,中央允许地方“借新还旧”,无疑是在延缓地方债务短期风险暴露的时点,为改革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但“借新偿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如果后期的成本持续高于地方融资平台回报率,还会造成债务越滚越大。”
  
  周文渊还认为,在“借新偿旧”的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不负责任地乱融资、乱投资,可能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债务危机。至于如何规避地方融资中的风险,他认为,第一是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从根源上约束投资冲动;第二是财务严格的区域和项目把关,投资的区域和项目要与经济结构转型、去产能化的方向一致,避免无效投资;第三要完善募资主体的财务硬约束机制;第四采取结构性金融政策。
  
  实际上,地方政府也可以采用“自救”措施。周文渊说,地方政府稀释债务的工具和手段比较丰富,也相对比较容易实现。“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继续存在只管借债、不管还钱的侥幸心理,要对新增融资的还本付息有前瞻性安排;其次,发掘地方特有的优势,将融资投入到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求、能够持续带来现金流的行业,不能搞重复建设;最后,充分利用金融杠杆和金融资产处置工具,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产流动性和周转率。”
  
  去杠杆化的核心是调结构
  
  过去地方政府平台依靠借债进行投资运营,用相对较少的资金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模式被广泛运用,也直接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高杠杆化”。现在,地方政府平台要走出债务困境,势必要经历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就是把原来通过各种方式、工具借到的钱还回去。
  
  而被动的去杠杆化,意味着财政支出的紧缩,这会直接造成经济减速,进一步削弱地方政府平台的偿还能力,甚至可能导致去杠杆难以进行。华泰证券(60168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说,经济减速要经历阵痛,但减痛的辅助政策有很多。经济主动减速时,可以迅速松绑汇率管制,增强弹性。尽快制定一整套综合治理方案,包括可以考虑必要的金融救助措施,进行资产置换,如发长期低利率特别债券对现有银行债权进行购买,积极推进债务重组,避免“僵尸银行”,增强金融体系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稀释地方债务最核心的,并不是采取严肃的去杠杆措施,来打压地方政府融资。去杠杆化的过程,不能是简单的去杠杆,实际上是调整杠杆结构。”周文渊提到,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投资项目资本密集和项目现金流创造力差的矛盾,一方面继续保持合理的地方融资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适度采取减税、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来提升经济体的现金流创造能力,逐步消化过高的债务率,“阵痛”过后才能看见黎明。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去杠杆化的初期,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政府的杠杆可能还要加。而企业和居民的杠杆可能会有所收缩,特别是民营企业。让市场最为担心的是,地方债容易爆发“信用风险”,尤其是在“超日债”违约事件爆发以后,业界对地方债务的风险更加警惕。“最危险的是民企的债务兑付难题,债券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用风险是大于利率风险的,投资者需要防范信用风险。”袁志辉认为,国债作为低风险品种,将在风险偏好降低的环境中获益。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程小勇认为,去杠杆化,关键是要压缩非标资产,这有利于资金回到低风险的利率债市场,因此国债配置可能会有所增加。他同时提出,去杠杆化也意味着流动性会收缩,对国债的需求也有冲击。未来国债期货的行情很难出现单边走势,诸多不确定性也让国债期货的走势变得迷离。
  
  “今年国债期货的行情和波动机会值得期待。”周文渊认为,去年实际上是“政策去杠杆,经济加杠杆”,今年的大环境可能是“经济降杠杆,政策调杠杆”,这对国债期货上行是利好。究竟行情走势如何,还要看信用风险释放的力度,但不会像去年那样出现单边下跌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