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方政府总有一天会发债的,而发债就需要对其进行评级。”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杨16日下午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研讨会上表示,相关部委多年前已经启动地方债前期研究,央行在2004年即委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进行地方金融生态调查,以便摸清各地金融家底,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打下基础。
李杨透露,目前这一调查研究进行到了第六轮,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和中债资信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究的"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模型"也已经空转多年,运转成熟。课题组对中国19个省市的发债的风险进行沙盘模拟测算显示,广东、北京风险最低,吉林、黑龙江、山西、云南则属于高风险地区。
地方债突破20万亿,老模式玩不转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煜辉在会上透露,目前中国地方债总规模保守估计已经突破20万亿元,其中近期银监会对地方债的摸底调查显示,初步统计表内信贷的规模约为9.7到9.8万亿,来自影子银行、银信合作等通道业务的规模约为13到14万亿,地方政府BT代建的规模约为6到7万亿。
这一数字显著高于审计署在今年"两会"上透露的15到18万亿的水平。最近两三年来,中国地方债务规模急速扩张。而有关中国地方债的准确规模,并无统一发布口径,央行、审计署、银监会均有基于各自业务线的调查测算。
目前,地方政府有多种债务融资渠道,包括传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此外还有大量影子银行的融资渠道,如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产品,以及通过保险公司发行基础设施债券投资产品等等。
中债资信董事长冯光华认为,以融资平台为主体、以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支持、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融资模式已被实践证明难以为继,个别地区偿债能力较弱,加之部分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债务长期处于隐性状态,缺乏相应的监管从而催生风险隐患,随着大规模债务集中到期,个别地方政府财政和债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
不过,考虑到新型城镇化将是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地方政府仍然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在刘煜辉看来,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处于失控的边缘,许多地方政府把大量年利息达8%以上的一到三年的短期资金,投入到回报期大都在10年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资金使用"长短错配"的现象。
刘煜辉认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解决未来新型城镇化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规模放开地方债发行之前,一项基础工作是摸清家底、做好评级工作。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杨表示,地方政府若要获得发债权利,前提之一是这种权利要受到社会力量的约束,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体制。
发达地区风险低,中西部形成风险圈
“中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研究”课题组,运用综合评价法,通过对19个省级地方政府主体信用模拟评级的发现,从债务信用的得分看,广东最高、北京紧随其后,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中部的山西、西部的甘肃、云南得分较低,风险较高。
一位到会的国开行人士透露,此前,国开行在东北某城市发放的贷款,在当地政府换届之后,新领导拒绝偿还,后经过上级协调,才获解决。该人士表示,苏州、昆山等沿海地级、县级政府的偿债能力或许远高于东北、西部一些省级政府的偿债能力。
由于地方政府主体信用风险的评价,主要是评估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受到体制环境因素影响,地方政府信用风险不仅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水平有关,还受到上级政府对其支持能力和意愿的影响。
因此,课题组对于地方政府个体信用风险主要关注经济实力、财政实力、政府治理水平、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等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同时考虑支持方政府信用水平、政治重要性、经济重要性、道德风险和历史支持记录等四个外部支持指标。
中债资信董事长冯光华表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融资可获得性、融资成本,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地方政府便捷地获得融资资金,进而顺利完成债务周转时的资金需要。
冯光华建议,而长期来看,应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和地方政府信用水平进行连续评价,开展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进一步探索规范的地方政府直接融资渠道,适时推出市政债券,推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显性化、阳光化,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遏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化解政府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