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做过这样的表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分成了三个部分: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而成语“德位相配”就是从此引申而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惩治腐败,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像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这样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触目惊心,“吏治腐败”尤烈。德薄而位尊,在任何一个理念、制度、机制正常的国家内,无论哪一级的领导职务,都要求任职者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修养和人品操守。职务越高,对任职者的要求也就越高、越严。只有道德与职务相适应,人品与权力相匹配的人,才能稳稳当当地履职,扎扎实实地尽责。否则,一个人的道德、人品、操守,与其担任的职务不般配,不相符,必将招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武则天靠着过人的智慧和谋略在67岁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她在位时虽诛杀反对她的大臣、任用酷吏,但更做过“劝农桑,薄赋役”等惠民的政绩,后世对她主政期间存有“贞观遗风”的美誉。而在当时,一部分贵族妇女对武则天的权位心神向往,处心积虑想要取而代之,她的儿媳韦氏和孙女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她们同时又是“智小而谋大”的典型,最终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的宫廷政变所杀,这是历史给予了智小而谋大最好的答案。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空有野心勃勃,一生追逐功名利,但是自身的智慧要配得上自己的追求,智慧和谋划要相辅相成,否则只会误入歧途。
《庄子·人世间》有个著名的故事“螳臂当车”,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不自量力之人。这种人肩上可能负有重要的任务,但是在力量薄弱的时候硬要去抗,结果往往是自己折了细小的臂膀。相传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南征北战,西灭吐谷浑,东北讨契丹,三征高句丽,还有更为著名的开凿大运河。隋朝刚建国不长,到杨广才第二代,国力积蓄还不足以撑得起他这么频繁的折腾。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不量力而行,把应该以几十年完成的事压缩在十几年中。最终导致国力衰竭,百姓苦不堪言,各地爆发起义,隋炀帝落得千古暴君的骂名。反观汉武帝时期,虽也征战频繁,但是经历了汉初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盛况,为汉武帝王朝的赫赫功绩积蓄了深厚的力量。身负重任时,要先评估自己的力量。如果力量不够,就要平心静气,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否则,力小而任重,责任就成了负担,最终把自己压垮。
古人诚不欺我也,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德位相配”是相对的,“德不配位”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保有定力,以平常心通过学习、实践、磨砺不断地提高自已,厚积薄发,努力平衡“德”与“位”的差距,避开和化解潜在的“灾殃”。《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这里的“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做到恪守思想行为规范,是成就大业之人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在工作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改善社会风气。身为企业一员,就要立足岗位,求发展,维护企业,谋作为,全心全意贡献自己的才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魄力造就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