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和监管收紧的背景下,城投类企业债7月发行规模仅82亿元,触及年内单月发行量最低点,而政府性债务审计风暴更是引发对城投公司再融资受限及存量债务违约风险的担心。机构数据显示,城投债存量规模已达3.2万亿元,形成巨大的债务“堰塞湖”。
审计风暴下城投债首当其冲
值得注意的是,8月1日在全国铺开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将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纳入审计范围,并对其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偿债风险变化情况等进行摸底。对此,业内认为,城投债因发行主体经营状况参差不齐、资质分化严重,将率先面临冲击。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地方政府性债务里面的很大一块是城投债。在审计政府性债务的背景下,城投债发行肯定会有所紧缩,可批可不批的,可能就不批了。”
作为银行信贷之外的主要融资渠道,由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近几年快速膨胀。去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达6367.9亿元,比2011年增长148%。
358家公司“借新债还旧债”
不难看出,在银行信贷受到严格控制的同时,一旦发债融资渠道受阻,体量巨大的城投债所面临的偿债压力不容忽视。而此前经审计署审计的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中,有358家存在借新还旧问题,借新还旧率平均为55.20%;有148家存在逾期债务80.04亿元,债务逾期率平均为16.26%;有1033家存在虚假出资、注册资本未到位等问题,涉及金额2441.5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型券商首席债券分析师坦言,城投债发行目前正陷入两难困境。他分析称:“目前地方债务问题已经很严重,很多城投债都是靠滚动发行还钱的,如果不发,融资渠道就没有,短期资金链断裂后就有信用风险;如果继续发,就意味着债务负担和风险累积。这背后是一个短期压力和长期压力的问题。”
专家提醒:城投债一旦还不上还得政府“兜底”
中诚信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城投债的存量规模约为3.2万亿元,相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占比在22%至27%。从到期分布来看,城投债到期偿付主要集中在2016至2020年,今明两年到期偿付规模分别为1149.8亿元和2239.4亿元,分别占城投债存量的3.56%和6.94%。
谈及存量债务的风险,杨志勇告诉记者:“如果城投公司经营得好,自己能够还钱自然没有问题。如果经营不好,债务有可能会转嫁给地方政府。关键还是看经济运行状况,如果经济平稳,债务也就不成问题了。”
冯兴元还表示,城投债发行需要对外公布,有很强的传递效应和符号效应。如果不还城投债,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形象。所以,如果地方政府能融到资,会先偿还城投债。
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城投债出现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个别财政实力较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投债不排除暴露信用风险的可能,最终或许还得靠政府“兜底”。
上述券商首席分析师则表示,化解存量城投债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节奏地控制新增债务,再把老的债务清理掉。“有真实还款来源的城投公司要规范好,没有还款能力的该处置就处置。长期来看,应在经济稳定增长前提下化解债务,仅靠控制规模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