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的助燃剂。助燃剂既能促进燃烧,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火灾风险。近两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重拳出击,整顿金融乱象,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着力覆盖监管盲区。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防控金融风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严监管的背景下有一种误解,认为防范风险管得越严越好,似乎没有风险金融系统就安全了,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毋庸置疑的是,必须防范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及其造成的严重破坏性,但是风险该如何防范?是防范风险于无形,还是规范金融业务发展,在不影响金融创新的情况下,使风险得到控制而不发生扩散?我认为,加强金融监管的任务是防止系统性风险及其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精准监管,因险施策,寻求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
如何看待金融系统中的风险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市场与风险相伴而行。简单来说,金融是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跨时期、跨主体、跨空间的最优配置决策行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无论是进行跨时期、跨主体还是跨空间的资源配置,都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金融是与不确定性相伴而生的,如果完全没有了不确定性,金融也就会丧失很多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金融业的最基础业务是资金融通,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就是信贷业务,而即使是最基础的信贷业务也是存在风险的。虽然银行在贷款之前会做各种尽职审查,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在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经营可能遇到困难,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本息。如果无法还本付息的贷款比例较高,也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 既然金融业无法完全规避风险,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别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类型。首先我们要区别个别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风险、系统性风险。个别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健康、不符合相关标准,存在关闭破产和亏损的可能性,这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风险。而系统性金融风险则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会在市场上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使经济和金融系统遭受重大冲击。其次是要区别投机套利风险和与实体经济相关联的金融风险。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为了获取利润,一些资金可能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套利,当投机套利成为普遍现象,需要监管当局引起警惕,出台相关措施抑制套利行为及其引发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也可能是与实体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经济形势与经济结构可能催生金融风险。例如,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我国实施了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同时放松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控,在银行放贷存在偏向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债务大幅提高,出现了风险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双管齐下,从资金的供求两端采取措施,既解决实体经济结构问题,也要从金融机构方面出台措施抑制信贷过度增长。最后,要区别新经济和传统行业的金融风险。一方面要在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加大金融创新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对于缺乏长期盈利能力、产能落后的僵尸企业,应坚决“断血”,让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避免金融救助使其苟延残喘,并产生金融风险。 风险是利润的一个来源 100年前,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探讨了企业利润的来源问题,并明确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奈特认为,风险是可以用概率度量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概率分布未知的风险。进一步,奈特认为之所以企业获得的利润大于0,是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利润是企业家为减少不确定性而付出努力的回报。本文中我们不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详细的区分,而是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 从理论上来看,在一个确定性环境中,如果某项活动可以获得利润,并且企业可以自由开展这项活动,那么市场就是接近于完全竞争的,最后单个企业的利润会趋近于0。但这与现实相距甚远,大家明明看到很多企业赚的盆满钵满,如何解释?如果抛却市场结构因素(如垄断、垄断竞争等),一个角度就是世界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很多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企业承担了风险,在取得成功的条件下就会获得利润。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在初创时都是举步维艰,融资困难,很多人并没有预期到会有如此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时对于阿里巴巴及腾讯的投资是面临风险的,如果经营失败就会遭受损失,但经营成功则可以获得巨额利润。 金融监管要重点防控系统性风险 对于金融风险来说,要对症下药,避免过度治疗。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要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在监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分金融风险的类型,识别是个别机构风险、金融产品风险还是涉及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对于个别机构和产品风险要精准用药,同时要避免伤及其他;对于系统性风险则要深度体检,找出风险病因,进而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化解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要及时关注金融系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警惕其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要注意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如金融控股集团、一些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等。这些控股集团及独角兽企业由于体量巨大,如果出现问题会产生极强的负外部性。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于金融市场,信用尤其重要。然而,在面对风险时,信用就像一个懦夫,当风险爆发时它会跑得无影无踪。当信用枯竭,金融市场就会失灵,无法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此情况下,风险的负外部性急剧扩散,即使是健康的金融机构也会受到波及。 从发展的角度看,金融监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目前,金融科技方兴未艾,移动支付、电子支付、数字货币等,都有可能引起新的金融风险。所以,应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控和防范,因势利导,精准监管,寻求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平衡,引导金融创新更多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几点建议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谈到货币政策操作时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认为货币政策操作是一门艺术。监管也不例外,如何把握监管的力度,既能助力经济增长,又不发生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艺术。 一是要提高识别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区别对待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因险施策。对待金融风险我们不能存在偏见,认为凡是风险都要消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应准确识别系统性风险,进而实施精准打击,但不是将风险赶尽杀绝,而是在宽容创新的基础上,确保风险收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充分发挥金融助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是尽快落实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同时探索开展金融业情绪调查工作。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有很大原因是不清楚金融市场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所以,要以金融统计为抓手,摸清金融业家底,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另外,金融行业是受情绪影响十分严重的行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情绪对金融市场运行有着重要影响,要积极探索开展金融市场情绪调查,了解市场情绪动向。 三是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2011年的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到2016年的宏观审慎评估(MPA)及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 MPA 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然而,宏观审慎监管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其与货币政策的目标、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讨论。 四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近年来,我国结构性改革已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经济结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很多金融问题都与实体经济结构相联系的背景下,要从根源入手,釜底抽薪,从资金的需求方发力,清理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降低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推进经济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