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近了青砖的城墙。石磨盘镶嵌在城墙里,红色的灯笼与黄色的吊旗一并悬挂在略显沧桑的木杆上,身穿盔甲、手持长矛的卫兵气势威武地站在城楼上,如果不是看见城门上赫然写着“马嵬驿”三个字,我真以为自己已穿越到了古代。
进了城门便是宽阔的停车场,停好车后我们沿着两侧摆放着石碾、竖立着拴马桩的石板路,再经过一条小径来到了垂钓区。碧波荡漾的水面,爷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垂钓的铜像静静地矗立着。偶尔一阵风吹过,岸边的小草也开始摆弄着身姿,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远处的长廊上贴着对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廊檐下悬挂了数只火红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一个大大的“渔”字,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渔民的辛劳与勤奋,向我们讲解着“天道酬勤”的道理。
偶见一个垂钓的人,闲适地坐在矮凳上,专注地望着池塘水面,若有所思的样子。鱼竿摇晃了好一阵子他才反应过来,虽然所钓之鱼并不大,但从他微微露出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的满足。或许他在乎的并不是能钓多少鱼,能钓多大的鱼,他追求的仅仅是钓鱼时的心情,那份恬静、安逸的思考之美。
离开垂钓区,顺台阶而下,我们来到了民族小吃文化街。这条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建在了黄土沟壑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势,使这条从高处俯视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小街,更添了一份浓郁的乡土韵味。店铺林立,青砖灰瓦,烟囱高耸,黑色的仿古招牌和色彩艳丽的招牌旗,稍显笨拙的方形木桌、长木凳,店老板与“店小二”身着古代服饰,我又一次觉得自己已穿越到了唐时的马嵬驿。但身边不时有人走过,单反相机、时尚包包、西装革履,这又不得不使我相信这已是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公元2014年。
走在小吃街上,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各式各样的美味了。其中以关中小吃为主,有牛羊肉泡馍、凉皮、腊汁肉夹馍、搅团、臊子面、biang biang面、锅盔、豆面糊汤……一个个久负盛名的陕西风味小吃,让人垂涎三尺,真想一一品尝,可惜饭量太小,也只吃了一碗棍棍面,一些馓子,买了一个锅盔准备带回家。当然,在这条街里还有一些名字奇特的小吃,比如油炸蝎子、贵妃糕、辣子疙瘩等等,想必那些好奇心强的吃货们肯定愿意挑战一下自己的味蕾。
吃完小吃,你得去体验一下食品加工的过程,于是你会看到醋坊、酒坊、豆腐坊、豆芽坊等手工作坊。此时,你定会为那些纯正的原料、精湛的手艺,而由衷地称赞人类的智慧与饮食文化的魅力。
一串串色泽红亮的辣椒挂满屋内每根柱子,于是名副其实的“辣椒房”诞生了。骡子拉着石磨将红艳艳的辣椒碾压成粉状,再浇上烧开的菜油,于是有着“一道菜”之称的油泼辣子便产生了。浓郁的辣香味扑鼻而来,似乎在提醒每一个行人,这里就是素有“辣椒之乡”美誉的兴平。
古老的辘轳下放着一个破旧的木桶,一句“饮水思源”警示着所有游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一棵树从地面开始分为两根枝干的最美写照。“茅子”代替了“厕所”、“卫生间 ”、“洗手间”,一种亲切而熟悉的称呼仿佛又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厢房、土墙、火炕,谁家的小孩又站在破烂的拖拉机车厢里喊着“娘,娘,娘……”。
民俗文化展示区,算是最能体现关中地域风俗生活习惯的部分了。一间间古朴的窑洞,窄小的黑漆木门敞开着,外墙上黄色的小野花竞相开放,洞顶上的树木与杂草显然是一种绝美的点缀,隐约可以看见洞顶上的五角凉亭,与天空一个色调。
走进窑洞,一个个形象逼真、做工精致细腻的泥塑作品,展示着我们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马嵬的历史文化。从生产劳动、传统节日到日常生活,再到陕西八大怪,让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以泥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经意间你就会觉得其中某一个泥塑人物正是当年或现在的自己。兴平历史名人马钧、耿恭、郭伋、耿弇、苏若兰等的铜像也被安置在了窑洞里,墙壁上的人物简介与历史典故解析,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生平事迹与丰功伟业,让人不禁为兴平有这些伟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穿过窑洞,仿佛进入了农耕时代,陈旧的犁铧、镰刀、锄头、斧头、扁担、铡刀等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稀罕农具,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另外,背篓、风箱、独轮车、担笼、簸箕、木斗、陶盆、陶罐、风车等等这些几代人儿时的记忆也被一一陈列。还记得孩提时代母亲用背篓背着我和哥哥下地劳动,爷爷经常推着破旧的独轮车转运后院的泥土,木斗和簸箕是每年向学校和村里纳粮时必用的器具。一幅幅儿时的画面又一次重现,虽然久远,但依旧清晰。
土织布加工坊内,土墙与土炕相协调,炕上的墙面糊着一层报纸,老人盘腿而坐,纺车转动的时候,老人也跟着笑了起来。一个六七十岁,满脸皱纹的老人坐在织布机上辛勤地劳作,一根根单薄的彩色线条在老人精心的勾勒下,变成了一匹匹图案精美的棉布。织好的布匹悬挂在屋内的横梁上,仿佛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忽然看见一笼柿子也被挂在屋内一角,那柿子的红分明就是老人露出的笑容。
屋子的另一边摆放着样式各异的儿童布鞋,一个个唯美的图案绣在鞋面上,鞋底显然是心灵手巧的妇人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纳出来的,整双鞋子让人爱不释手,真想回到那个年月,将这些可爱的鞋子再穿一遍。
说起关中的民俗文化,自然不能少了剪纸艺术。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或置于相框内,或贴于窗户上、门楣上,让人不由得惊叹,一片小小的纸张,一把不起眼的剪刀,竟也可以如此真实地将生活乃至历史重现。谁说只有用笔才可以描绘未来,原来一把剪刀也完全可以做到。
古戏台上,唢呐、锣鼓、二胡、笛子、板胡响起来了,老人卖力地吼着秦腔。那磅礴雄伟的气势,激昂慷慨的唱腔,仿佛是在勾勒着巍峨的秦岭山脉与滔滔的黄河之水。台下的游人也被这高昂激烈的宏伟场面带动了起来,跟着吼起了不太标准但仍振奋人心的秦腔。
沿着用石磨盘铺成的台阶,穿过一座土著拱门便来到了百果园。这里种植着苹果树、梨树、桃树、石榴树、柿子树、樱桃树、核桃树、枣树等,它们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土地,等待着下一个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时节的到来。百果园中还设置了十二生肖的石质雕塑,每一尊雕塑就像一个忠诚的守卫者,在这里它们是平等的,没有食物链,不受适者生存法则的干扰。
果园里一口直径足有一米多的瓷缸默默地矗立着,乍一看还以为是用来盛水的,走进一瞧绿色的圆形提示标签贴于缸身,顿时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一个巨型的垃圾桶。
从百果园出来原路返回时,差点错过了中心广场淳朴自然、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假山、瀑布、诗文雕刻、金蟾蜍雕塑、茶楼、戏楼,再加以石马、石鼓、车轮等点缀,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使马嵬这个文明古镇增添了一层历史厚重感。
马车上设立的马嵬驿老乐会皮影戏虽然没有开演,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到戏曲开始后,人们的兴奋与喜爱。而皮影戏也正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戏种,每当村子里有皮影戏演出,我们总会认认真真地看完。看着荧幕上的人物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样子,我总想跑到戏台后面看个究竟。
此外,跑马场、原生态家禽养殖区、动物观赏区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来说,也总会感受到一些或新鲜,或熟悉的事物。马儿自由驰骋,鸵鸟时而高高地扬起头,时而又低垂着脑袋,只有骆驼安详地躺在木桩旁,像一个正在休憩的老人。游乐场自是孩子们的乐园,看着一张张微笑的脸庞,仿佛儿时的自己又回来了,只是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旋转木马,什么是摩天轮,但我们却拥有着同样的快乐与幸福。
马嵬驿,一个在黄土地的沟沟壑壑中建起的古朴驿站,将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巧妙地融合,勾勒着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区的繁荣与成长。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更看到了它所承载的我们几代人儿时的记忆。
告别马嵬驿时,天已渐黑,看着略显斑驳的城墙,忽然我觉得自己是从唐马嵬驿穿越而来的,而此时的我已将自己的童年永远地留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