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缘由
2018年7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会议内容里的“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引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欢呼一片,至少是这两天股市的基建、建材等板块已为之一振。
这就标志着政策的转向,就像在心脏病患者突发状况时,及时送来了一粒速效救心丸。其实,进入2018年2季度,从如下种种事件已经看出了政策转向的端倪:
◆ 4月23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工作会,会议通稿中的“扩大内需”几个字尤其显眼。这是继2014年12月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再提“扩大内需”,这也被视作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微调的“风向标”。
◆ 就在中央政治局工作会的前一周,4月17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流动性置换9000亿元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后续又在7月5日,年内第三次降准。
◆ 上半年,特朗普酝酿发动中美“贸易战”,并于6月份正式打响。据美联储,预计2018年2季度美国GDP增速达到5.3%,远超1季度的2%增速。
◆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上半年我国需求侧如投资等部分宏观指标下降较多,预计二季度及上半年经济增长6.7%,比一季度略降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6.6%。
◆ 今年上半年,天津、内蒙古、安徽、湖南等多地融资平台公司陆续出现实质性债务违约,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出现项目停工、公职人员欠薪、扣发企业补助资金等情况。
◆ 2018年,财政部计划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5500亿元,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但在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方面,滞后于预期。
◆ 融资平台公司多种融资方式受阻,甚至AA级债券沦为垃圾债,审批难度增加,即使审批通过市场也不认可。央行曾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低等级信用债投资,但“治标不治本”。
◆ 7月13日,央行徐忠的《“积极财政政策”要真的积极起来》,拉开财政部和央行的互怼大戏。从上半年的财政收入、赤字率等数据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真的积极了吗?
认识融资平台
在这样的时点,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意料之中,毕竟我们还需要融资平台。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一、平台公司是逆经济的产物,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按现代咨询董事长丁伯康博士的理解,平台公司发展至今,至少经历过三次大的发展浪潮。第一次发展浪潮是从1998年的“芜湖模式”开始,国家开发性金融催生出不同名目的政府投资公司,加快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入和城镇化进程。第二次发展浪潮,源自国家实施了“四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地方政府将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土地利用起来,通过新设和注入方式,新成立了一大批平台公司,缓解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2015年后,随着国发[2014]43号、新《预算法》和中发[2015]22号文出台,加之前文所述的国办发[2015]40号文,平台公司进入了第三次发展浪潮,平台公司的第三次发力有效应对了“三期”叠加带来的影响。结合这三次发展浪潮的时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平台公司是逆经济的产物,每当经济下滑,平台公司就将被推上“前线”。
二、融资使命尚未完成,市场化融资是唯一出口。平台公司产生的根源之一是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平台公司运作至今,累积的有息债务总额预计超过40万亿,存量债务的有序运作,以及未来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推进和产业投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债券资金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融资平台需继续在资金方面发挥作用。2018年7月12日,陕西省财政厅发布《关于我省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注入经营性资产等形式支持转型后融资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并提出支持和鼓励转型后平台公司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和参与公益性项目。可见,在地方政府的资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之前,平台公司的融资使命还没完成,未来,平台公司将作为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国有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服务于地方政府,“背靠市场,面向市长”将是平台公司新的定位。
三、发现和抓住政策给予的机遇,是平台成功之道,深改过程中尤其如此。40年改革,伴生出太多改革红利。国发[2010]19号文拉开平台公司整理整顿的大幕,后续调控文件不断出台,从部委出文陆续上升到国务院发文,并且愈发强调政策的执行力。在当前政策趋紧的大背景下,严守政策红线、合规化操作平台公司将是前提。但也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在政策面前的能动性,从实际工作来看,一方面,持续出台的文件实际上是给了“弱势”的平台公司一把尚方宝剑,增加了与政府谈判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开明渠、堵暗道”框架下,政策往往在关门同时,也会为平台转型敞开若干的窗,比如财综[2016]4号文和财预[2017]62号文,就理顺了平台公司参与土地整理业务的路径;再比如,债转股背景下平台公司如何化解存量债务危机和实现业务拓展。
根本在转型
多年以来,中央政府多次围绕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提出规范和清理、整顿的要求,但是地方政府仍然我行我素,继续变相代政府融资。加上2017年以来,政策调控堵得严、疏得少,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的要求可以说给深陷转型“阵痛期”的平台公司带来了“生的希望”。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而言,决不能盲目乐观。而是要在有效解决了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缺口和到期债务还款压力后,需要深入的思考自身未来的市场化转型问题,这才是融资平台的病根。要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转型,根本出路还是要把握好平台转型的四大发力点。
其一、服务城市建设运营。
通过转型,集中和盘活城市优质资源,构建市场化融资体系,继续“履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耕城市产业,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其二、带动地方产业升级。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布局实业,在做实公司业务的同时,带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产业是维持和提升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核心指标之一。
其三、助力政府债务化解。
平台公司为债而生,因债而转。为有效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在化债过程中,盘活资产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实现平台公司的转型发展,将是政府与平台公司的共赢选择。
其四、践行国资国企改革。
平台公司转型为特殊目的的一般性国有企业已成共识,在“1+N”政策体系下,平台公司作为地方国有企业的集聚者,应成为国资国企改革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