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两年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从早期购买日韩真人秀节目版权,虽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却也给人带来一抹欢笑,但笑过之后中国的电视媒体到底该何去何从?中国的综艺似乎走上一条模仿复刻之路,当普通民众正感山穷水尽,怅然若失之时,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犹如一剂强心剂,助推综艺类节目焕发新活力,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拥趸。
《朗读者》,在喧嚣时代,带你回归文字的本来世界。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暗恋过才女林徽因的“独家趣闻”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节目本身无关乎作品的形式,无关乎朗读的人,但是却深深打动着你,这是怎样的人文,怎样的情怀,怎样的故事。作品记录了故事,故事反过来又成就了作品,这是文化与情感的碰撞,优秀的作品正以新的形式打开过往的历史,新旧时期人类思想的融合,这正是文化的魅力,跨越时代的洪流,依然奔腾不息......
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已然成为时代与地域的标签,一方水土,一方情怀,展现历史洪流中喷薄而出的人文情怀,绵延至今又不断为现代注入磅礴之风,大气与从容兼并。传统文化与现代的交融成为文化创新的主流,读诗词,咏经典,流芳百世。
从《朗读者》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的文字之美,曾通过荧屏一次次让众人惊艳慨叹。而演绎“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又到底凭借什么打动人心?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还有《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我们随身相携的重重叠叠情感包袱里,会更多珍藏并分享着这些口角噙香被李白、秦观、曹雪芹......涵泳过的经典。
曾几何时,我们欣喜于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也困惑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匮乏与滞后。如今只有跟公众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就曾明确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显而易见,这类承载传统文化节目的走红,恰恰说明了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古人今人一起吟诵过的中国文化、中国瑰宝是中国社会自然进化的产物,蕴藏着我们还未充分认知的合理性,且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古老和稀有,更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有关。它就像一个生命体,只有跟人建立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
传统文化这个“正确打开方式”不只是与公众简单互动,而是让传统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变“亲密”。在更多层次的共享中,实现其丰富和再造,传统文化才能再发新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媒体与古文化的碰撞,擦出的不仅是千年前古人与今人的思想哲学,更展现出中国人传统文化意识正在不断觉醒。传统文化本身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于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它跨越时间长河,经历岁月冲刷,重新站在世人面前,依旧散发光泽、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