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央行规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或迎变局

日期:2018.03.01 阅读:5836

在监管全方位封堵非标业务之际,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或迎来变局。央行日前发布公告,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补充资本行为,明确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

分析人士称,这既是监管部门满足银行补充资本的需要,也是为了匹配国际监管要求的举措,不仅对补充资本债券发行进行规范,也开拓了新型的资本补充工具。

规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  

央行2月27日发布公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补充资本行为进行规范。公告明确,当触发事件发生时,资本补充债券可以实施减记,也可以实施转股。这里的债券包括但不限于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

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看来,这一规范举措主要针对银行本身补充资本的需要,也顺应新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补充工具的新提法和规范。

目前,银行可以通过优先股、普通股、二级资本债及可转债券等工具来补充资本。然而,银行资本分类特别细,这些工具未必能满足银行真正所需。从补充资本工具发行的规模来说,大多是补充附属资本。

“过去可以补充资本的债券仅限于可以减记,理论上开了转股的口子,但实际上并未发行过在一定触发条件下可以转股的债券。”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告诉记者。

以去年颇受银行青睐的可转债为例,这类债虽然可以实施转股、计入核心一级资本,但转股的主动权在投资者手中,而且要按照股价来转,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

同样兼具股债特性的混合资本债(归在二级资本债项下)则一直不温不火。记者通过查询统计,截至目前,混合资本债发行量仅百亿元上下,与动辄千亿的优先股或可转债发行量无法相提并论。

某大行计财办人士告诉记者,混合资本债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股和债的具体结合比较模糊。而且,因为利率太高,银行不太愿意发行;期限太长,投资者又不一定愿意买。

资本“补血”工具扩容  

自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力促银行业去通道、降杠杆,并对非标业务全面封堵。而表外回归表内,需要消耗更多资本金,这些因素导致银行急需补充资本,尤其是核心资本。统计显示,2017年全年银行仅二级资本债发行量就达4804亿元,优先股和可转债发行量也均超过千亿元。

央行此番规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后,今年银行应该会使用较多新的资本工具去补充资本,包含转股条款的二级资本债也会很快面市。

实际上,现有资本补充工具本身就存在不少瓶颈。比如,定增就不太容易实施,既要权衡市场情绪,股东方的要求也较苛刻;可转债发行时间需要8至9个月,而且后续还不一定能适时转股成功。

“从功能上说,可转债可以补充核心资本,但是在银行发生风险时,发挥的作用并不太大。”许文兵称。

除了规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外,央行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具有创新损失吸收机制或触发事件的新型资本补充债券,可探索发行提高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债券。

鼓励创新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应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同样也意味着监管部门为银行创新资本补充工具留出了空间。不过,新型资本补充债券到底是何种形态,业内也刚开始探索和研究。

许文兵认为,上述创新应该是指吸收损失方面条款设置的创新。比如通过对一些条款设计,创新债券的交易结构。他预计,今年各家银行会根据资本情况增加新的资本补充债券工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