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5.78%,即在8.73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中占据了2.11万亿元;配置比例同比提高3.93个百分点,环比提高2.16个百分点。
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一季度末余额为6548.14亿元,同比增长160.85%,环比增长30.56%,远远超过近几年平均两三千亿元的水平。
政信合作业务为何不降反升?在中国信托业协会理事周小明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持续性融资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离不开政府主导投资,而传统融资渠道收缩,导致地方政府将信托公司视为十分有效的融资渠道。同时,四部门本身并非直接禁止而是规范政信合作业务,信托公司涉足其中并无障碍。
“借新偿旧”还能撑多久
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博弈,或许也是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动力之一。更何况,地方政府的一些基建项目已经开工,不可能就此停下。地方政府与逐利的信托公司一拍即合,尝试各种“绕道”监管的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6500亿元的政信合作余额中,很大一部分是去年发行的产品,考虑到其平均2年左右的信托产品期限,今年底就将迎来一波政信合作产品兑付洪峰,加上动辄10%以上的资金成本,产品能否如期兑付以及可能的违约风险值得各方密切关注。
更值得警惕的是,去年以来,一些极度缺钱的县级融资平台也纷纷借道信托融资,其中不乏一些很小很穷的县,发信托融资动辄几亿元,毫不手软。山东、安徽两省均有多个县此前进行了信托融资。
债务或不可怕,可怕的是投到没有效益的项目上。不论是公路、区域开发工程还是保障房,这类项目都很难或者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产生足以偿付本息的高额收益,只有“借新偿旧”才能缓解流动性风险。
这种滚雪球式的借债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金“滚”不下去,以县级为代表的那些缺乏持续造血以及融资能力的地方平台,将是最先倒下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