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范平台信贷、政信信托、影子银行到城投债,今年以来的金融市场一揽子整顿政策无不显示着监管层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4月24日,根据央行在内部会议上的最后通牒,各银行都要展开债券代持业务及丙类户的清理,且在5月10日之前上报结果。对于在内部清理中检查出的问题,则要积极与公安部门及审计部门进行沟通。
紧随其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5日通知,暂停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基金专户的银行间账户开立业务。
债市监管风暴的层层推进,在业内人士看来,首当其冲的是此前因绝对收益杠杆较高而广受代持机构青睐的城投债,并且成为此次合规排查的重点。
“现在各家都在搞自查,这一次的动作很大很严肃,我们在央行会议之前就开始了,城投债在去年表现抢眼,自然各方都关注。”东北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大客户部主管表示。受此影响,4月份,城投债实际发行额仅为531.5亿元,环比上月大幅下滑了62%。
“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有意控制新增节奏;另一方面,市场观望情绪很浓,发债主体与券商也都小心谨慎,避免被拒。”一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人士认为,在二季度,随着投资压力的回升,城镇化建设的地方资金缺口仍将推动今年的城投债规模继续上升。
祸起代持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债市严打风暴中,“代持养券”成了吸引所有关注的风暴眼。
所谓“代持养券”,就是购券人寻找金融机构接盘,并承诺在某时间节点以约定价格回购,再以市场价抛售,利用两者之间的利差放大投资获利的杠杆。
原本这无可厚非,然而随着万家基金邹昱、中信[简介 最新动态][简介最新动态]证券杨辉等一个个债市高管、债市老鼠仓的曝光,“代持养券”过程中的利益输送才渐渐浮出水面。
“主要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债市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尤其是一些丙类户,由于必须由甲类银行监管,丙类户放大获利杠杆的同时,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机构转移亏损或利润,中间涉及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就更大。”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这也正是丙类户被重点关注以及银行清理挂在自家名下代持债券的原因。
央行通牒的消息一出,信用债市场的紧张气氛再度升级。从市场表现来看,信用债家族中的大块头,城投债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利空板块。
“代持养券就是为了放大获利杠杆,所以绝对收益较高的城投债很受券商资管、信托、中小村镇银行等机构的青睐。”前述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称,在去年爆发的城投债高潮中,由于门槛的逐步放松,不断有低信用资质的城投债进场,而用于招徕投资者的便只有高利率,“这对一些中小机构,尤其是丙类户很有吸引力”。
可佐证这一点的正是4月初银监会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得通过购买平台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产品等方式向平台公司提供融资”的新令。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一直是城投债主要的代持机构。“它们的代持比例严重失衡,大大超出了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这次严打也是从监管上进行一次疏导堵漏,提前把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分散掉。”
危机温床?
不单如此,城投债的迅速增长与庞大的地方债务存量更是令市场忧心,恐其成为国内信用危机的温床与策源地。
就在4月,世界三大评级寡头中的惠誉、穆迪,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调低中国的信用评级,给出的理由也近乎默契的相近,皆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过快,而其中的不透明性增加了未来的偿债风险。
对于外资市场的又一轮做空,尽管业内的主流声音一直警醒市场不要盲目跟风,但城投债、地方债务的偿债担忧仍是切中了投资者的心病。
“去年城投债发行了1.26万亿元,这是火箭式的规模增长。规模增加之下,坏账的暴露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这中间还有大量的低资质信用债,平台的经营收益状况根本不足以还债。”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现在缓释风险的途径也依然是靠续借或者政府兜底。”但显然,缓释风险的成本也在慢慢升高,这又成了信用债风险提早暴露的另一考虑因素。
在此前的分析报告中,中信建投证券的研究员黄文涛认为,考虑到房地产持续调控带来的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减少、民生保障题材带来的刚性财政支出,地方的财政实力正在进一步遭受压迫;而另一方面,企业的去产能、去杠杆化都在使银行的资产质量承压,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收益的缩减,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救援头寸也将受到钳制。
“中行、交行、民生、华夏等银行的净利润均处于增速同比下跌的趋势。”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相反,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出现了向上区间的波动。“不能说全是拜地方平台债务所赐,这其中也有区域经济上集中爆发的偿债坏账,但这至少说明,不能老指望着银行借新、续借了。”
前景看长期
受核查风暴影响,债市的风声鹤唳也正让包括城投债在内的信用债遭受机构投资者的抛售。
“城投债是前期市场加杠杆的主力品种,所以现在去杠杆化、绝对收益率空间压缩得也更为突出。”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
与此同时,监管层对城投债的审批也开始放缓。4月以来,城投债实际发行额仅531.5亿元,环比上月大幅下滑62%。
核查愈演愈烈,城投债的失势也让地方平台的位置更加尴尬。一方面,政策的压迫正在使平台传统融资的渠道门槛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新一轮城镇化的地方融资,依然难以离开平台的协助。
“政策层的严打还在继续发展,这种状态估计还会有一段观望的时间。但政策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有利于债市的长期发展的。”前述券商的固定收益部人士认为城投债未来大范围违约的可能性并不大。
“监管政策已经在帮助释放风险了,地方平台的融资渠道不可能突然紧缩,目前的暂缓也是为了先核查,城镇化建设需要有资金缺口的填补,随着投资压力上升,估计二季度还是会有城投债规模的一个回升。”其继续表示。
“从稳发展的角度来看,城投债的规模,今年还会面临增长压力,但当前的监管态度很明确,地方城投债的风险控制手段肯定要加强。”股份制银行人士建议,地方债务还应该在信贷、城投债、信托等传统融资渠道之外,找一些创新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