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投文化 > 城投文苑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书迁》

作者:项目管理部 张蓓 日期:2017.12.29 阅读:6046

转眼又是月末,规划完下个月的工作,翻开手头的资料,随便看了两眼,一阵秋风袭来,让我脑海猛然一闪,突然想起老家的新华书店来。回忆起家里书柜和书的变化,也回味起小县城书店的变迁。

记忆中最早的新华书店在县城武装部对面,也就是现在新世纪商场的位置,建筑是典型的60年代风格,和勉一中1938年建校的老校门相似。走进书店像个礼堂,简单而传统的玻璃商品柜里摆放着一本本书。童年时代我的故事书、历史书基本上都出自于这个店。墨绿的橱窗和门板,总让这个店在回忆里旧旧的。后来因为店里面采光不好,太昏暗。于是在玻璃橱柜中加上了日光灯管,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见的“电杠”,才让书本变得稍微鲜活了一些。那时候,没有满书架的教辅,只有开学季的时候各个学校进货但还没有领用的书,用牛皮纸包着堆在店里空地上。也没有满架满架的小说,偶尔一两本武侠小说也很少卖出去。因为那个时候的县城还有流动书摊,城管的战斗力还没有现在这般强大,而且那个时候县城靠近河堤的老西关总有很多租书的小店,一本书看一天只要1毛钱,也就是1/8个锅盔馍的价格而已。

很快,县城拓宽道路,重新修整和平路,原来的书店位置要拆掉,新开辟一条路出来。于是书店搬迁了,移到了百货大楼对面,紧挨着当时的鸿达商场。原来一排卖五金的小店被改造成书店,面积一下子减少了一多半。不过印象中那时的书店虽小但是精,书的质量一直很不错。我的知音读者故事会系列还有大量历史人文方面书籍是在这个时候囤积的。记得当时我还搜集到了一本87年版的飞碟探索,当时那可是一本一直被同班同学觊觎的书,我如视珍宝。后来随着县城扩建频繁的修路,钢管架和安全网隔开了道路和书店,家和上学路都在北面,而书店在南面。于是我从那时养成了每周末的风雨无阻,哪怕绕道也要去一趟的习惯。

一年后,这个临时书店宣告结束它的使命,县城的影视中心在老电影院基础上开始筹建,顺带这边也开始拆了。书店再次搬迁,挪到了县政府斜对面,原来老邮局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益友书店隔壁那个眼镜店的位置,忘了叫什么名了。那时的书店面积比最早的略微小一点,但是书籍的管理开始混乱。金盾工业出版社的各种机械维修专业书籍居多,党政政策读本占掉了两个书架。低龄儿童的拼音读物和画质低劣的幼教书籍开始多起来,教辅是当时的热点。做为学生去找一两本适合的课外书变得越来越难了。以至于那个时候县城的小书店逐渐繁荣起来,天荡山路上三鸽书社,百草园书屋等等差不多五六家店,各自特点不同,很好地补充了那个时候的阅读空白。甚至于还有个叫旧书专卖店的小铺子,5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堆满了很多宝贝。但也是在那个时候,书摊消失了,盗版书开始出现了。

最终,新华书店迁回了新世纪商城对面,在周围一溜服装店中显得多少有点异类。但是鲜红的“新华书店”招牌却比以前更加醒目了,整个店铺的分区更明确了,以收银台为界限,左半边就是花鸟虫鱼养殖加机械维修,然后是一大堆十几大会议精神学习材料,右半边小学中学教辅几乎占满,仅仅留下靠墙的一点点位置给历史、文学、经管。终于,实体书店对我的诱惑力消失殆尽。每次回家,我都只是在县城的各个小书店徘徊,并且每年回家就会少一家,不知道当年天荡山路上那近100米的书摊盛景,何日还能重现。

如今,远在他乡的我试图在周末延续去书店的习惯,尽管人们的手上有了一部比一部屏幕大的手机,但是纸版阅读的乐趣还是无法替代的。但或多或少,现在书店的状况和对老家书店记忆却像是重现。平装质朴的纸张越来越难寻,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商业粉饰化的浮夸纸墨和有目的性的拜读模式,就像平静和悦的心态一样越来越难于保持。说到这里,似乎我的怀旧又一次与现实格格不入了,我想,书店迁徙的不仅仅是书本和读书之所,更多的是那个旧时安逸自在且容易满足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