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
总理虽然是在为提升我国消费品品质,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篇幅中讲的。但我理解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各行各业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是孜孜以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所谓的“轴”,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工匠精神”是一种“苦”精神。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融资担保公司作为连接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增信作用,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由于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大了担保公司的经营风险。担保公司微薄的担保费收入与高额的担保风险之间的不对等,在经济下行时期,让不少担保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一些风险防控水平较弱的公司黯然退场,正所谓“只有在大浪退去后的沙滩上,才看到谁在裸泳”。相反,一批运营规范、经营稳健、风险防控能力强的公司顶住了经济下行对行业的影响,成为政府关注、银行信任、企业欢迎的担保公司,赢得了市场、锻炼了队伍。
通过近几年我们对国内优秀融资担保公司的考察,发现除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培育、人才储备、产业链条延伸之外,对担保业务的钻研、科学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对担保客户所属行业调查的深入程度是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在他们身上,充分看到了对担保事业的热爱,更看到了工匠精神!
全国优秀的担保公司如中关村担保、深圳市中小担保、三峡担保、瀚华担保等机构,从员工身上我们看到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人人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钻研、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从公司领导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创新、敬业、执着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我们在日常的担保业务操作中,担保风险防控主要停留在客户的现金流、抵押品的覆盖率和可变现率、负债率、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信用和人品等方面的考察,来判断该项目的违约概率,进而决定是否可以提供担保。但以上指标只是代表企业过去的静态指标,对企业的未来走向无法做出预测,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调查时间有限,加上我国现有的征信体系不健全,造成担保合作关系形成后,发现许多在保前没有发现的问题,进而发生代偿风险。 反观前述的优秀担保公司在保前调查时的着眼点,除了上述静态指标外,首先从客户所处的行业进行分析,再从该企业所处行业产业链位置进行分析,进而运用投资的评价指标判断企业未来走向。其次对抵押物不足的或轻资产企业,根据客户的现金流情况,合理设定分期还款方式,降低企业逾期风险。此外,一些担保公司设立课题组,每年设定一到两个课题,对所选择的产业进行专项课题研究,每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产业(行业)指导意见,决定担保公司对该行业是跟进还是退出。
随着金融创新工作的不断推进,担保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革,现在比较推崇的模式是“担保+投资”和延伸担保产业链,通过其他高收益产品来弥补担保收益过低的问题,打破传统担保模式下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对称的窘境,实现担保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于细微处见功夫,一个企业能在行业整体低迷时逆势而上,说明这个企业充分发扬了“工匠精神”,通过不断的修炼,最终成为行业翘楚!历史上的百年老店就是这样打造的,不投机、不短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