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市政债将成为化解城镇化融资难的突破口。未来十年中,市政债可能是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因素。”1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的一番公开表态吸引了无数机构投资者的注意。在此之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也指出,“中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引发新一轮投资增速已成必然,巨大的融资需求直指债券市场。今年四季度,城投债市场急剧放量,总额预计超过2000亿元。但业内有观点认为城投债已是强弩之末,风险正逐渐积聚,在这场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中,有些机构开始提前撤退。
早在2011年4月,周小川就公开发表观点希望市政债来代替地方融资平台,他表示,如果市政债和财产税搭配,可以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出路问题。而现行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平台,主要依靠城投债市场。
今年年初以来银监对城投债市场的监控越来越严,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平台将可能伴随着“新城镇化”进程,向市政债市场转移。
“改良版”地方政府债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市政债尚未推出,但北京凯世富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乔嘉对市政债的前景抱以高度期望,他的团队管理着总规模数十亿元的债券资产。而他则常年在外考察各种城投债,在近期短短几个月时间,他考察了全国各地三十余个城投债项目。
“一些地区,连基本的公路都不通也在启动城投债,我们必须开四驱车越野进去,这些地方确实需要资金投入。”乔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这些区域或具备矿藏储备,或有一些其他优势资源,但就是运不出去,修路、修桥、兴建水利枢纽是必然选择。
“业内都看好市政债,但前提是国内的财税体制改革完成,或进行了有效的改良,否则未来中国版的市政债仍将可能是改良版的地方政府债。”北京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2011年10月,财政部表示国务院批准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由此我国酝酿已久的地方政府债正式启动。
当年11月15日,上海市首次公开招标发行7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招标结果显示,三年期和五年期中标利率分别为3.10%和3.50%,认购倍数均超过3倍,发行情况远超市场预期。
但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首次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仍由财政部代发,即由财政部代办收款和还本付息,但上海市须在付息日、还本日前将财政部代办债券还本付息资金足额缴入中央财政专户。
而业内专家认为,国际市场上真正的市政债指的是由地方政府独立发行的地方政府债,而非由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
“如果财税体制不改革,那么未来推出的市政债将可能是现行地方债的改良版,即仍由中央代发,只不过在城投债基础上进行改良,扩大发债主体,明确债权投向等。”上述北京债券基金经理表示。
关于市政债的讨论很多,鼎晖创投合伙人王功权就曾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反对:“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这个口子千万不能开。一旦开了就不可收拾。这会导致地方土地财政转变成地方债券财政,将造成很多地方政府财政上彻底破产……”
“从去年开始,财政部带领地方政府进行发债探索,拿出一些现金流比较好的项目来发债,为地方政府融资探索突破口。”谢多强调,应规范改造城投债,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市政债。
市政债能否成功接棒城投债这个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平台?业内人士的观点不尽相同。
中诚信资讯副总裁郇公第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城投债与市政债有本质区别。城投债是公司化运作,地方政府控股投资公司,之后发行债券,债券投资的项目产生收益在对债券持有人进行本息支付;在美国,市政债的发行方是地方州政府,甚至可能是一个街道,债券投入的有可能是教堂、学校、医院等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地方政府如果财务稳健,通过财政预算,可以征收税收对债券还本付息。
对于市政债是城投债接棒产品的判断,郇公第并不认可,“站在城市化的角度,市政债、城投债,促进城镇建设的目的性一致。但如果按照国际模式进行市政债发行,一定等同于纳税人的钱去支付公司发行的债券,存在法律障碍。
中信建投债券研究员施同亮认为,“去年上海等地试水地方债,债券收益水平甚至低于同期国债,但依然受到机构热捧,现在各地的地方债都是以打包的形式由中央代发,如近期四川、山东联合发行地方债。但未来(市政债)在这方面可能会有突破,在总量控制中央代发的背景下,各地方的债券发行操作可能更为灵活,同时根据地区不同的资质水平,将债券收益率拉开。”
“市政债假设推出的话,有可能对现有的城投债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前述交易员认为,现在城投债市场需要不断发行融资,平抑偿付压力。
如果市政债推出的话,依据不同的风险控制偏好,资金可能从城投债产生分流,城投债一般偿付期都在5年以上,长期融资压力将会受到考验。
经历了2012年的爆发式发展,明年城投债的增速能否延续?在和讯固定收益俱乐部冬季债市沙龙上,业内态度相对乐观。国信证券债券事业部首席研究员丁伟忠表示,“城投债今年发展有些超出预期。我们也主销城投债,现在回头来看,主要是监管层审批速度比较快,尤其是到今年三季度以后,可能出于稳增长的需要,城投债审批需要明显加快。”
城投债避险情绪升温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一些机构满仓竞逐城投债的同时,另一些投资者却开始对城投债进行规避。尽管政策导向透露出明确“城镇化”的信号,依然不能化解看空机构的疑虑。“我们不会配置任何城投债,乃至未来的市政债。”一位债券交易员直言,城投债发行主体连最基本的资产负债表都无法提供,让我们没有任何安全感。
按照乔嘉的判断,“明年城投债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在总量控制的背景下,实现适度增长。如果继续爆发性增长,项目本身又缺乏足够的盈利预期,发债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旧债的偿付缺口,那么城投债的循环逻辑将出现问题。”
“城投债今年扩张较快,但我们认为总体风险还是可控。”乔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中国债券市场还没有任何一例违约案例出现,城投债名义上发行主体是各地城投公司,但实际上政府在进行风险托底。
城投债缺乏足够的透明度,让机构投资者也顾虑重重。“地方项目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态度。一条高速公路动辄几十亿元投资,工期数年。如果领导换届,项目的延续性风险就会被显现出来。”
“手上这些城投债项目就有四五个项目,我压根就找不到负责人。比如辽阳债二期,在近期把董事长更换了,从副市长变成市长秘书,而作为该项目的投资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乔嘉无奈的表示,城投债很多时候连基本的“告知”义务都不能被保证。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曝光的城投债黑幕,让机构避险情绪升温。
2011年4月,四川成渝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曾发行中票“10川高速MTN1”和“10川高速MTN2”)在债权人未知的情况下,将核心资产转让给了四川省政府的另一家平台公司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南高速”)在2011年出现“违约”,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但今年云南围绕公路建设的城投债发行依然在继续进行。
本质上,城投债是以资产土地以及未来的应收账款作为发债信用的。但是国外市政债大多以确定的现金流作为信用的,其现金流主要来自政府税收。
“城投债项目最大的风险,就是看不到现金流。”前述交易员直言,大型水利项目、基建项目在四五年内完全看不到收益的可能,城投公司只能发新债补旧债。虽然有政府兜底,有明确收益目标,但风险到后面就越来越大。
“我们购买企业债至少还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但地方政府负债有多少我们完全不可能弄清楚。”这位交易员如是说。
“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风波使得城投债广受质疑,最终以政府托底解决,但这并不代表城投债的风险已经散去。”中投顾问金融研究员霍肖桦认为,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强了城投债的准入门槛和风险控制,城投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几率有所下降,但城投债募发行数量、募集规模不断增多,同时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城投债的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