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企业债发行再松绑 多项指标限制被放宽

来源:中国城市投资网

日期:2015.06.01 阅读:3472
  而对于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务率以及预算收入脱钩的间接限制,发改委也进行了松绑。一方面,取消了发行企业债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公共预算收入挂钩的规定。此前的规定为,全口径债务率超过100%的地区不能新增政府性债务,单次发债不能超过当地上年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此外,本区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余额一般不超过上年度GDP8%的预警线被提高到了12%。
  
  企业债发行政策再次迎来松绑。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放宽城投类企业发债条件,鼓励优质企业发债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这是继此前四类行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细则发布后,发改委作为企业债监管主体做出的又一次松绑。
  
  这份最新的通知被业内人士称为“1327号文”,与此前发布的“43号文”在政策意图上形成较大对比。通知中,发改委从发债数量、财务指标、地方财政等多个方面对企业债发行进行了松绑。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稳增长、防风险的重要举措,但在政府“援手”地方融资平台预期导致前期利差收窄幅度已经较大的背景下,企业债信用利差继续收窄的幅度或将较为有限。
  
  多项指标限制被放宽
  
  此次“1327号文”对发债企业的松绑,主要体现在放宽发债数量与财务指标限制上。发债数量方面,包括债项AAA、AA+评级的担保公司担保、抵押后债项达到AA+在内的优质企业和县域企业投向重点领域或项目的融资,都不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限制。
  
  在发债企业财务指标方面,最新的规定将城投类企业和一般生产经营类企业需提供担保措施的资产负债率要求分别放宽至65%和75%。其中,主体评级达到AA+的上述两类型企业,相应的资产负债率要求被放宽至70%和80%;主体评级为AAA的,相应资产负债率要求进一步放宽至75%和85%。
  
  而对于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务率以及预算收入脱钩的间接限制,发改委也进行了松绑。一方面,取消了发行企业债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公共预算收入挂钩的规定。此前的规定为,全口径债务率超过100%的地区不能新增政府性债务,单次发债不能超过当地上年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此外,本区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余额一般不超过上年度GDP8%的预警线被提高到了12%。
  
  这些新的规定与发改委在去年10月底出台的《加强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的若干意见的函》形成不小的对比。此前的这一文件曾明确提出严格发债企业准入条件、规范和强化偿债保障措施、严格控制企业高成本融资行为、强化企业所在政府性债务的综合监管等多项收紧措施。事实上,正是在上述政策的影响下,去年以来的城投债供给出现大幅缩水。
  
  不过,在城投债持续缩量发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后劲不足等的背景下,监管层政策调整的意图似乎显而易见。“配合之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央行、银监会对地方政府后续融资问题的意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债务置换相关工作安排,以及发改委四类产业专项债券,这些发文已经构成了政策意图的更换。”第一创业证券分析师李怀军表示。
  
  凸显稳增长防风险意图
  
  “地方政府原有融资渠道受阻,而新型融资模式尚未成型,短期内地方政府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申万宏源分析师陈康认为,尽管目前批复的项目数量并不少,但在资金来源没有真正落实之前,基建投资仍然难以有所作为,稳增长压力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松绑政策首先体现了监管层在稳增长方面所作出的安排,或者说是对于托底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不过,此举也有防风险的考虑。业内人士认为,在巨大债务到期压力面前,防范风险对于政府而言意味着守住底线,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考虑到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并不足以化解今年的债务压力,企业债的发行松绑意味着从修复地方政府表外融资渠道的角度来降低系统性债务风险。
  
  事实上,今年实际债务的到期压力或将超出市场的预期。“一方面,审计署于2013年6月公布的到期债务并没有包含2013年6月份至2014年底之间的新增债务到期额;另一方面,在上报债务时,为了避免被问责,地方政府都普遍存在少报债务的情况,因此今年实际到期债务规模将超出市场之前的预期。”陈康表示。
  
  而单纯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还需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发行规模过大会对债券市场造成冲击。
  
  “随着地方债发行的不断推进,其他利率品面临的挤出压力将会逐步增大。”上述人士称,考虑到一万亿元置换计划只能解决一半左右的到期压力,未来将会确定性的迎来第二批置换计划,企业债发行是对冲地方债供给压力的方式之一。
  
  信用利差收窄或有限
  
  而对于债券市场而言,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债松绑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平台风险下降可能带来企业债信用利差的收窄;二是信用债发行规模增长可能带来的供给压力;三是地方基建投资企稳回暖可能对长端利率造成的上行压力。
  
  “我们认为,信用利差继续收窄的幅度较为有限,尤其是对中低评级企业债而言,前期利差的收窄幅度已经较大;对于信用债放量所带来的供给压力,由于企业债收益率相对较高,在信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其性价比颇高,对于投资者而言具备较好吸引力,因此供给压力将不会对市场形成明显利空。”申万宏源分析师陈康表示。
  
  事实上,在债券性质方面,“符合国发[2014]43号文件精神,偿债保障措施完善的企业发行债券,不与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挂钩”明确表明此类债券将不再享有政府隐性担保。但瑞银证券分析师夏愔愔认为,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特许经营权等PPP 项目相关的债券偿债能力还将与政府支持密切相关,从信用风险角度仍优于产业债。
  
  不过,对于地方政府表外融资渠道修复可能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称,如果基建投资在未来逐步企稳复苏的趋势不被证伪,那么叠加地方债供给压力,长端收益率或将面临较大上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