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圈子,一连出了两件大事,似乎是为了一件更大的事件出台做铺垫。
先是一笔违约发生。近日,央企中国南方工业集团的子公司保定天威集团4月21日发布公告,无法按期兑付15亿元人民币债券的2015年利息8550万元,这是中国首只国有企业债违约。
尔后,一项发行新规出台。4月23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将不再对企业债申报材料进行具体审核,而是参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出具的技术评估意见,据此作出是否同意发债的决定。
“无论是政府为债券违约背书行为的改变,还是债券发行审批制度的转变,都表明中国债券市场越来越市场化。”一位中资银行投行部门的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企业债的发行首次引入第三方评估,这是意料中的事,这说明市场期盼已久的企业债注册制渐行渐近了。”
管控发行规模
国家发改委在推行企业债发行制度改革之前,先对企业债发行规模进行了修订。
2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不能新增政府债务,且企业与政府签订的BT(建设—移交)协议收入,及政府指定红线图内土地的未来出让收入返还,均不能作为偿债来源。这是继去年10月份发改委发文预防新增地方债务后,再次发文规范企业债发行。
“目前,企业债发行主体主要是大型央企和地方平台公司即城投公司,大型央企在银行间债市发行中票、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债市发行公司债都很便利,而城投公司发债的惟一路径是发改委管理的企业债。”上述人士指出,“不过,随着地方政府债务改革逐步推进,国家发改委不断收紧城投债发行门槛,因此企业债发行量大幅萎缩。”
数据显示,2014年共发行企业债券583只,发行规模8461.98亿元,同比增长35.5%。然而,今年一季度企业债发行量不足1000亿元,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城投债的净融资仅为575.64亿元,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也与去年一季度3066.61亿的规模相去甚远。
国家发改委对企业债的发行并非一味地收紧。今年4月初,为加大企业债券融资对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和城市停车场”等4类产业的专项债券,意图简化发行债券融资的程序,拉动相关重点领域投资。
中诚信国际研究部总经理张英杰指出:“此次指引涉及的四类产业,均为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收益的领域,预期不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在地方政府通过城投模式举债融资政策收紧的当下,进一步拓宽了地方政府新增基建项目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缓释地方政府潜在债务风险。
不再兜底风险
国家发改委之所以对量上实行管控,主要原因是债券违约风险不断增大。
2014年是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元年。这一年,超日太阳宣布不能按期兑付“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9890万元,拉开了债券市场违约的序幕。
4月7日,中科云网(002306,股吧)公告称,2015年4月7日需要到期偿付的“ST湘鄂债”因有约2.406亿元资金缺口,导致无法偿付,构成实质性违约,成为首例债券违约的民营企业。而佳兆业刚刚因为不能支付两笔债券的500万美元利息,成了中国首家债券违约的房地产企业。
据初步统计,截至4月20日,自2014年以来,共发生大大小小债券违约事件15起。其中,公募债违约事件6起,私募债违约事件9起,最终发生实质性违约7起。
4月21日,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保定天威集团公告称,天威集团201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下称“11天威债”)应于2015年4月21日兑付利息,由于天威集团发生巨额亏损,未能按期兑付本年利息。当日,需要偿付的11天威债利息高达8550万元,由于未筹到足够资金,触发违约。本次天威债的利息违约可谓是首例国企违约。
随着企业债违约事件的出现,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银监会对银行承销的企业类债券违约风险进行检查;检查将涵盖这些银行过去两年承销的企业类债券项目;检查涵盖债券、中票、短融等各类债券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于此笔违约的解读颇为乐观。
“违约频率的上升清楚显示了中国政府积极将金融体系向更为市场化方向推进以及建立风险信用定价的决心。”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黄馨慧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惠誉预计,虽然政府仍然可能会以各种形式进行选择性干预,但是为了实现改革计划,中国政府可能允许更多国企发生违约,从而逐步加强信贷约束并促进资金再分配。“短期内,政府对大额违约,牵涉战略行业的大型企业或可能损害大量散户投资者利益的违约将仍然保持谨慎态度。”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企业债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13万亿美元。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迅速扩大,企业债违约事件开始出现,中国债券市场显然不在适宜由政府来"兜底"或"背书"。”上述人士指出,“企业债进一步市场化是必然的。”
第三方评估
企业债发行方式的改革是最为市场期待的。
4月23日消息,国家发改委将不再对企业债申报材料进行具体审核,而是参考中债登出具的技术评估意见,据此作出是否同意发债的决定。
“国家发改委下放企业债审批权,但并非放弃,只是简化了审批过程和部分手续。”4月28日,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财金司的专家如此解读国家发改委将企业债初审权移交中债登,“目前企业债发行上报材料还在国家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只是预审业务已经移交给中债登”。
为了技术评估企业债发行,中债登成立了新部门,但尚未正式挂牌,且部门正职尚未确定,副职为中债登客户服务部负责人周文斌。
据中债登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经成立了专业的工作组负责合规性审核、财务指标审核等具体评估事务,相关人员也已接受培训并安排到位,“收到材料后,10至15个工作日将给出评估意见并提交发改委财金司,由其作出最终的行政许可决定。”
“首次引入的第三方评估将提升企业债发行节奏、加快市场供给。”民生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奇霖表示,当前企业债发行属于行政管控下的审核,不但周期比较长,而且由行政部门为债券发行“背书”,很难发挥市场体制机制作用。由专业公司评估项目优劣,是为注册制“打前站”,可以使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从繁琐的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